更新时间:2025-09-17 04:03:23
从国色看到锦绣,我作为一个被剧思坑害的重度ptsd书粉,在确定了主创的爱女之心后,我最担心的是权谋线。 很多人说,你为啥非要在女频说什么权谋,女主线立住不就行了吗?怎么说呢,我理解很多女主粉丝被魔改思搞出来的后遗症,但是,在确定了国色、锦绣没有这个问题之后,我必须提权谋。因为,一个演员的能量有限,在女主剧本已经天花板的前提下,权谋线立住就是这个剧能走多远,能否破圈的另一关键因素。 好比我一直奉为至宝的大明宫词,虽然是女频,但权谋很严谨,每一场政变、改革都写得不错。 国色和锦绣的权谋线我一直没咋写过,因为我也在观望。之前一直想不明白为啥安排宁王做反派,现在我猜测编剧在创作时把李隆基早期的政绩融合了一下,他发动唐隆政变诛杀了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集团和武三思一派。猜测编剧应该是把武三思一派嫁接给了宁王。 我之前对权谋线是不满意的,因为国色里演绎的三郎与我印象中那个杀伐果断的李隆基始终有割裂感,编剧前期还加了一些他跟淑妃的感情戏,而中国人大多只记得李隆基和杨贵妃、武惠妃、许合子、梅妃的故事。对于国色、锦绣的女主线非常喜爱的我,更加期待编剧可以给我呈现一个不割裂的年轻皇帝。 先简单科普一下李隆基早期政绩之一:科举改革。锦绣芳华拍的很历史是完全对得上的。唐初时期的科举流行的是“明经科”。考核内容偏重记忆、经义注疏,被门阀子弟垄断。李隆基下令提高偏重诗赋策论,更能体现个人才华的“进士科”,开元年间,进士科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主流,对后世影响深远。同时他也整顿了荐举制度,逐渐减少凭关系做官的路径。王维、张九龄等出身寒门的学子就是在这一时期被选拔出来的。 李隆基的这一举措慢慢打破了门阀,真才实学的学子得以出头,文人崛起,为唐朝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做了铺垫。放到现代就是,他让体制“董小姐”们越来越少了。 诚然权谋线只是作为背景板,但是背景板也不能拉垮,尤其是在女主参与这场权力纷争之后。18集讲的是牡丹如何巧妙解决寒门学子无灯油的困境,也拍了蒋府的温馨日常。但我知道,这位导演拍这些绝不仅仅是给磕cp的喂饭,风雨欲来的前兆罢了。 这两集我真正感觉到主创在用心做一部好剧,剧本ok的前提下所有演员都是导演讲故事的工具人,目的是让这故事精彩。所有的铺垫、谋划、背景都是为了图穷匕见那一刻。学子们御前慷慨陈词让我梦回琅琊榜长公主为赤焰军申冤,可是没燃多久,蛰伏几十集的大boss终于发力了,打的主角团无还手之力。 我觉得国色和锦绣这一路在质疑中走过,编剧却总能预判雷点,你说国产剧总让主角开金手指?那我偏要写改革艰辛,大业难成,你说反派降智只为烘托主角,看看咱这大boss平时看看摔跤闻闻盘盘珠子,发起狠来快把主角团杀没了。你说男主总有个信物戴在身上护住心脉,嘿,咱大boss直接掏出来给扔了,然后捅个透心凉。 这两集算是导演炫技之作,煽情不刻意,反转出其不意,每个人物都精彩。女死士的献血溅在牡丹花上,蒋长扬不舍的望着心上人,这些镜头无一不在告诉观众,这部剧不仅仅是一个女频传奇,不仅仅是牡丹的事业宏图,不仅仅是种田文误入宫门。主创真正要讲的要烘托的,比我们之前看到的立意更高,他们很有野心,这部剧不光要讲好女频故事,竟然真的如我从第一季就开始期待的一样,也要讲好咱们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开元盛世,来的多么不容易。盛唐的到来,是无数鲜血铺就。 后面的剧情我也不好猜了,男主死透了,我和追剧搭子梦回权游血色婚礼,都傻眼了。我总说丁导八成跟我一样喜欢看权游,他拍出来的难得的肃杀感、悲壮感。 我俩现在还在讨论后面要咋办,男主死透了,难道要换个人来?还是跟暮光之城一样,血色场景只是主角团想象的平行世界?可是后面牡丹又被刘畅囚禁了,我凌乱了,今晚第一次感觉我失去了预测能力,编剧走得太快我跟不上了。但我能肯定,这部剧会走得更长更远,我更加期待后面五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A Majestic Farewell: Keep Calm and Carry On
下一篇:你,和其他一切